据全球最权威的世界城市研究机构GaWC发布的世界级城市名册显示,广州自2016年首次入围世界一线城市后,排名稳步上升,2018年更是在全球707个城市中排第27名,稳居世界一线城市。
▲ 广州城市变化 (图片来自网络)
而广州想稳坐世界一线城市宝座,少不了全城上下的努力,更少不了城市更新这个利器。
城市更新,早期更倾向被称为“城市再生”,是一种将城市中已经不适应现代化城市社会生活的地区作必要的、有计划的改建活动。
为了更深入全面地了解城市更新,近日《定位》杂志独家专访了广州市城市更新规划研究院院长骆建云,聊聊他眼中的城市更新。
人物名片
骆建云,广州市城市更新规划研究院院长、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城市更新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州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专家、广州市人大城建环资委专家、广州市城市规划委员会城市更新专业委员会委员、广州市建设科技技术委员会规划建筑专业委员会委员、高级建筑师、一级注册建筑师。
2019年7月,广州市城市更新规划研究院申报的《面向城市更新的建筑物三维精准测算技术与应用》,荣获2019地理信息科技进步一等奖。该项研究成果研发了国内首款以建筑目标自动结构化重建为核心的建筑物三维精准测算应用平台,在国内同类城市更新业务领域,尚未有同类的专业软件出现。国外也尚未见相关产品的文献报道。
城市更新可以解决传统方式不能解决的城市问题
骆建云:“城市更新”一词最早针对二战后的城市恢复重建工作提出。在2015年出台的《广州市城市更新办法》里定义了“广州城市更新”的含义,它是指由政府部门、土地权属人或者其他符合规定的主体,按照“三旧”改造政策、棚户区改造政策、危破旧房改造政策等,在城市更新规划范围内,对低效存量建设用地进行盘活利用以及对危破旧房进行整治、改善、重建、活化、提升的活动。其目的是促进城市土地有计划开发利用,完善城市功能,改善人居环境,传承历史文化,优化产业结构,统筹城乡发展,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保障社会公共利益。
▲ 广州夜景
以广州市为例,针对2019年初市委市政府提出的要加快旧城、旧厂、旧村改造,村级工业园、物流园、专业批发市场整治提升,违法建设拆除,黑臭水体治理,“散乱污”企业整治等九项重点工作部署,通过实践验证可以通过城市更新手段推动这九项工作的开展。同时,通过对老旧小区的更新改造,完善居民的生活服务设施,如交通出行、教育、医疗、养老等,提升了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使城市更新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
骆建云:纵观国外城市更新,英国伦敦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起步于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伦敦城市更新工作,经过70余年的探索,通过综合运用财政、税收以及政策驱动等手段发动房屋和土地的所有者、企业等参与到城市更新改造,不仅改变了房屋质量,也改善了社区环境和城市面貌,更推动了区域产业的转型提升,增加了大量就业人口。
同样的,广州市在城市更新制度设计上也高度重视公众参与,发动各利益相关群体参与到城市更新工作中。例如,广州市在进行旧村改造过程中,需要四次征求村集体、村民或村民代表意见进行投票,最后的拆补方案需要全体村民表决投票80%以上同意才能通过。
因此,当前广州市城市更新工作有非常强烈和明确的意愿征求,这体现出两层意思,一是居民自愿参与,二是居民的意见很重要,这跟过去传统的“自上而下”的公示形成鲜明的对比。只有得到居民的认可,他们才会支持社区的改造工作,使得改造过程中无法避免的施工扰民、出行不便等现象,会得到居民的体谅。
骆建云:广州市从2009年开展“三旧”(旧村庄、旧厂房、旧城镇)改造工作以来,取得了显著成效,比如在旧厂改造上,通过收储整合出了广钢新城、广纸新城、金融城等推动城市经济发展的功能区;在旧村改造上,完成了猎德、琶洲、杨箕等城中村的全面改造,旧貌换新颜;在旧城改造上,广州市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就进行相关工作,但当时的做法是在旧城中建新城,多以大拆大建的方式呈现。
▲ 改造后的猎德村高楼林立
随着“三旧”改造的推进,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无论是“见缝插针式”,还是“大拆大建式”的改造方式,不能成为广州市城市更新的唯一选择,尤其是针对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以及各类历史文化遗产类建筑来说,如何在进行传承保护的同时兼顾更新成为日益紧迫的工作,在这样的发展要求下,“微改造”模式孕育而生。
目前,广州市272个城中村中,已有41个完成改造工作。同时,通过推进老旧小区“微改造”,提升人居环境、保护历史文化、促进城市活力,让广州市焕发了新生。
骆建云:作为城市更新的先行城市,广州市政府一直通过政策和机制的设立来扮演裁判员的角色,以旧村改造为例,广州市城市更新的特色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第一,建立利益共享体制。从“三旧”改造土地利用的模式来讲,过去是自上而下的政府主导征收模式,而现在土地的权属人可以自行改造,自己去寻找合作的企业或者引入合作改造资金等各种方式参与改造,突破了现行的一些法规的制约,让更多有实力的利益主体参与到城市更新工作中来。
■ 第二,尊重历史条件所形成的改造状况,采取完善历史用地手续的方式来解决历史遗留的问题,而不是用现在的法律法规来追溯过去的问题。
■ 第三,建立改造政策体系、设定改造标准。在“三旧”改造阶段(2009年-2014年),广东省出台了56号文和20号文,创立了“三旧”改造政策体系,稳步推进旧村庄、旧厂房、旧城镇改造。2015年以后,市政府不仅成立了城市更新局,而且出台了城市更新“1+3”政策和6号文,常态化有序地推进城市更新改造工作。
■ 第四,制定旧村庄改造成本核算办法。2017年12月29日,广州市城市更新局正式印发《广州市旧村庄全面改造成本核算办法》(下称《办法》),《办法》内容涵盖了旧村庄全面改造过程中成本核算时所包含的前期费用、临迁费、拆运费、复建费等等,明确划定了具体的适用范围,也规定了各项费用的核定方式和计费方法。
▲ 城市更新改造后的琶洲村
可以说,《办法》进一步规范了旧村庄整体拆除重建的成本核算工作,将积极有序地推进广州市旧村庄更新改造,促进城市空间优化、人居环境改善和社会经济发展,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而且该办法会随着时代变化进行调整更新。
■ 第五,建立对融资区的土地地价进行市场评估的机制,构建与旧村庄改造成本挂钩的市场化的操作办法。
空间信息技术越先进,越有助于城市更新更好地解决问题
骆建云:我认为,空间信息行业在城市更新中扮演技术服务的角色,而且呈现多样化。它不仅仅是针对一栋栋建筑物,包括对城市中的个人进行研究。通过对人的行为进行分析,判断城市设施、城市交通等方面所带来的影响,而人的数据的获取、采集、分析等信息就需要用到空间信息技术。例如通过热红外遥感技术对城市人口产生的地面热状况调查,有利于城市管理者较为全面地研究城市热岛的成因、分布等特点,提出相应的治理措施,从而保护城市生态环境,并为城市更新工作提供基础数据。
同时,空间信息先进的技术应用可以改变城市更新作业方式。以旧城改造为例,以前我们在计算建筑外立面面积时,通常采用先拍照拼接后用软件拉伸的方式来获取面积,这种方式不仅费时费力,且外立面面积也不够精准。如今,通过采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不仅简化了工作流程,而且获得了更精准的数据,这样我们就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真正需要改造的地方。
因此,空间信息技术越先进,就越有助于精准剖析城市问题,因此整个行业在城市更新中有着非常高的应用价值。
骆建云:在广州市城市更新工作中,需要快速测量居民房屋的建筑面积时,我们引进了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通过航飞来获取数据。
▲ 三维激光扫描仪应用于城市更新建筑外立面测量
除此之外,城市更新所需要的信息管理平台也与空间信息技术有关。其中,我院与都市圈合作开发了城市更新全生命周期二三维联动决策支持平台,以期实现城市更新全过程的精准化、智能化管理。
同时,我院结合多源激光扫描、低空多视倾斜摄影等空间信息技术,首创将基于点云的建筑量估算与经济平衡测算结合的方法,构建了“三维空间规划与精细经济测算”双结合的模式体系,形成了面向城市更新的建筑物测算与三维地理环境下的城市更新建筑空间规划创新模式,为快速更新规划决策的信息需求提供支撑,极大地提高了规划方案编制效率。
只有推陈出新,企业才能跟上城市更新发展的步伐
骆建云:由自然资源部主导的国土空间规划是国家空间发展的指南、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蓝图,是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在此大背景下开展城市更新,对其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挑战方面,以广州市为例,在国土空间规划指导下,如何把城市更新工作和广州市的城市发展部署结合在一起,实现这个区域的产业转型升级和环境的提升,完善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这些工作已经迫切地摆在广州市新一届城市建设管理部门的面前。
骆建云:我认为城市更新发展未来的趋势主要有两个。
众所周知,城市的生命周期是有规律的,若顺应城市发展规律,常态化地维护和更新城市这一生命体,城市才能够更有效、更有活力地发展下去,这是城市更新的目标。在达成目标的过程中,城市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因此城市更新对存量资源提升有无限可能,这也意味着对于参与城市更新的企业而言,机会无限。面对未来的机会,企业一定不能固步自封,只有不断地推陈出新才能适应时代需求。
随着城市更新实践的拓展,部分城市已步入可持续更新的4.0时代,追求更高质量、更智能的城市更新。但在城市更新具体项目推进的过程中,仍然面临着诸多痛点。
都市圈基于对城市更新业务的深入理解及良好的三维基因,从提质、增效、可持续三个方面开展对城市更新信息化工作的研究,发布了城市更新信息管理平台,助力城市的以存焕新,高品质提升及可持续管理。(点击此处了解详情)
喜讯丨测绘学术年会,都市圈收获满满
都市圈发挥时空智能技术优势,助力顺德智慧建设
信息化赋能,助力城市空间“向下”发展 | 地下空间信息化综合管理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