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1”模式,都市圈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指挥中心解决方案发布

发布时间 2023-02-24 BY hyq 阅读 162次

市域社会治理是中国之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政府未来中长期发展的重要方向。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既是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战略抓手,又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因此,各地陆续成立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指挥中心作为市域社会治理建设的“物理载体”与“指挥大脑”,并通过信息化技术进行能力武装,落实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要求。

一、政策背景

2018年在全国首次新任地市级政法委书记培训示范班上由陈一新首次提出,强调“547”;2019年,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首次写入党的纲领性文件;同年,召开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会议,落实市域社会治理相关建设要求、路线方针以及试点推广。

2020年十九届五中全会再次强调加强和创新市域社会治理,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同年,习近平总书记主持的平安中国会议再次强调以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为抓手,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

2021年,被首次写入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这些集中凸显了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二、建设理念+总体架构

市域社会治理作为撬动国家治理的战略支点,强调治理体制现代化、工作布局现代化、治理方式现代化,是一项系统性工程。

都市圈将大数据、数字孪生、人工智能、区块链等现代科技与市域社会治理深度融合,构建“161”模式(一套体制机制、6大体系、1个指挥中心),打造数据驱动、人机协同、跨界融合、共创共治的智能化治理新模式。


三、3大建设内容

1、一网联动平台

一网联动平台作为神经中枢将上层大脑与底层细胞以及左右四肢相互贯通,实现市县镇村格纵向联动、横向协同、一体作战。一网联动平台的难点在于业务规则的制定与梳理,明确各参与主体职责;重点在于智能化的受理与分拨,减少工作人员的压力。

平台通过事件扎口管理做到一口受理,引入AI智能技术实现事件智能分析做到自动受理并依据知识库进行自动分拨,对于无法判断的事件转入人工受理,对于重大复杂的事件启动联席会商以此明确事件落实主体及相关事宜,组织、协调相关资源有序解决问题。各部门处置完成后将处置结果反馈至平台,由平台审核、归档、评价。

一网联动平台让各部门协同处置责任更加明晰、合作更加紧密,也为一体化监督监管提供抓手。于政府,打破孤岛、条块融合,处置高效、监管有力;于基层工作者,有呼必应,上下衔接更顺畅;于公众,享受一站式服务,提升三感。

2、一个指挥大脑

指挥大脑基于全市全要素、全量、全对象数据,实现市域社会治理“感知、分析、预警、指挥、监督”全程闭环管理,助力决策科学化、治理精细化、服务高效化。

(1)运行监测:利用雪亮工程、舆情分析等方式,实现自动感知与主动感知相结合,实时感知、监测发现市域态势,耳聪目明。

(2)联动指挥: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工作通路,对重大、紧急事件进行指挥调度。可在地图上能够查看事件位置,快速调度周边人员、资源,同时支持音视频通话,能够实时了解现场问题处置情况,实现事件的闭环流转与跟踪问效。

(3)督导考评:市域总体进展进行监督监管,构建市域社会治理指数评估体系,对存在问题进行分析,优化组织体系及资源配置。

(4)市域总图:汇聚全域数据,对基层治理、公共安全各维度进行分析,通过现象看本质。

(5)分析研判:基于大数据与AI技术,实现对市域态势进行研判、预警预测。

3、N个创新应用

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指挥中心在系统建设过程中,具有较为完备的技术能力与海量的数据要素,易于构建智能化的场景应用。对于发展重点领域以及民生关注领域可进行场景化构建,如道德银行、码上管、云调解等等。

四、4大建设成效

1、建设全市域统一的数字孪生底座:实现万物互联、数据互通,并基于数字孪生技术构建虚拟的全市域社会治理场景,支持地上地下、室内室外的全空间透视,让对象管理更加精细精准,并通过孪生网格的模拟、计算反哺给物理网格进行优化、预防。

2、平战转换快速:针对多源渠道的应急预警信息可第一时间启动战时状态,决策层基于一块大屏就能统揽全局,现场状况、各类数据、视频监控、无人机画面等实时呈现,决策层通过音视频通话可直接调度各层级各领域的力量,缩短指挥半径、提高处置效率。

3、风险防范及时:通过知识网络的构建,结合大量实战模型能够挖掘分析数据背后的规律找出潜在隐患,比如重点人员画像分析、重点网格画像分析、适龄儿童就学保障分析等微观分析,以及平安指数、风险指数、市域社会治理指数等宏观分析,为风险隐患的预防及处置提供依据。

4、行政问效高效:建立数字化、智能化的市域社会治理考评体系,能够实时监督各级各部门任务完成情况,以及市域社会治理得分情况,根据时间表、路线图能够做到自动预警提醒,让监督管理更加及时、更加智能。